主页 > 哲理散文 > 正文

李文幸--家乡的“白糍节

2021-12-14 12:28:09 来源:纽扣文学 点击:15

●李文幸(广东)

 

 

当秋风阵阵拂来凉意的时候,又是一年中秋如约而至。在农历八月中旬,我的家乡——怀集县梁村镇镇武村蛤嘴寨,还有近邻的湘田村(包括湘红、湘岗、湘祥、湘洲),镇武水南、三屋、谭石拱,沙田村、栏马村、大岗镇谭沙村等村庄,人们都要相继欢度两个传统节日——八月十二“白糍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二的“白糍节”甚至比中秋节更隆重、更热闹。家家杀鸡宰鸭摆宴席,欢聚一堂吃“时节”,户户舂作白糍款待客人,宴席后还送“时节”——赠送白糍和鸡鸭肉餸(广东方言,广东人管这个菜不叫菜,叫“餸”)给亲戚朋友。舂白糍、吃白糍、送白糍这一流传久远、热闹欢乐的特色节俗,在当地已传承600多年。

 

 

○家乡蛤嘴寨名的由来

 

我的家乡蛤嘴寨,始建于明武宗正德末年。蛤嘴寨位于怀集县梁村镇东部省道S349右侧,距离梁村镇政府2.5公里,相邻自然村有下覃、湘州、三屋、谭石拱村等。北与湘田村隔河(梁村河)相望。

蛤嘴寨李氏先祖李贵一公在明朝宣德初年,从湖南湘江迁入广东怀集梁村镇顺冈村开基发族。传说古顺冈梧桐树高,植被繁茂,秀水环抱,木秀于林,凤凰常在此地落架栖息。顺冈村的李姓族人为了怀念故乡湖南以及湖南境内的湘江,将顺冈村改称湘田村。第五世李文昌公于明武宗正德末年,由湘田村迁居至蛤嘴本地开村立户,因李文昌公祖居祠堂的左前方150米处有一条田垄形状酷似蛇,右前方100米处有一个形状酷似青蛙的嘴巴的小墩丘,田垄酷似蛇头部分与小墩丘相距约60米,迁居至此的李氏先祖认为这是风水宝地——蛇伴青蛙,相互守望。本地方言称青蛙为“蛤”而取名为“蛤嘴”寨,别名“蛤咀”。因蛤嘴寨位于湘田村南面,后人念祖认宗,不忘“湘”情,蛤嘴寨又名“湘南”寨,于2017年4月在原地上重建祖居祠堂。现全寨人口1000多人,村民通用方言为粤方言中的本地标话。

 

 

○白糍曾是古代备战备荒的粮食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吴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自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掘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至今,白糍仍是南方各地人民过年过节前必做的美食。

 

 

○八月十二“白糍节”的来历

 

据《湘田村李姓族谱》等史料记载,湘田村开基始祖李贵一(号珍公什七公,1341生—1433卒),是明朝时期湖广李氏士族子弟。李氏族人在楚南发迹,伴随戎边屯田移民由湖广楚南迁居广东省(原属广西)怀集县梁村镇顺冈(湘田)村。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政府横征暴敛,残暴不仁,各地战乱不息,烽起八荒,民不聊生,流寇四起。恰此风起云涌、群雄逐鹿中原之际,贵一公看清历史形势,投身行伍兴兵北伐,上演波澜壮阔的戎边行军的传奇故事。由采石矶船渡长江,攻下集庆路后,又继续向楚南进发。最终贵一公联合反元将领李增力(什八公)完成兵略牵制元军主力,领军迂回楚南要冲。李增力早期为元朝将领,元末发动兵变起义,于1368年戊边军屯隐居冷坑,俗称“冷坑李什八。”

行军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贵一公等李氏族人在长年戎边行军伐兵途中,除了征集储备定时生火炊煮的稻米、蔬菜食物外,还需要制作一些不用生火炊煮的即食蕃薯干、蕃薯糍、木薯糍之类的干粮食物,方便行军携带和随时食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农历八月,春华秋实,秋高气爽,物候干燥,凉风习习,正是制作、晾晒、储存蕃薯干、蕃薯糍、木薯糍等干粮食物的良好时节,晾制的干粮能长久存放储备,不易发霉变质。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二日,临近中秋节,眼看戎边在外的士兵不能回家团圆贺中秋,李氏族人在给戎边在外的士兵准备干粮时,利用糯米黏粘甘甜特性,将糯米饭舂捶成糍团,分捏揉成一个个扁圆雪白像月亮的糯米糍粑作干粮。圆圆白糍,寓意美满,“见糍如见月,吃糍思亲人,品糍念故乡”,让戎边行军的士兵随军携带享用,吃白糍迎中秋庆团圆,希望士兵戎边在外人月团圆,亲情相牵,美满安康。

后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日,李氏族人就传承舂白糍的节俗,白糍就演变为本族人的传统节日——舂白糍、吃白糍、送白糍,演变为出嫁女回娘家聚会团圆的节日——“过时节”“吃时节”“送时节”。旧时,出嫁女于八月十一日的傍晚就会携儿带女回到娘家过夜,出嫁女和娘家的舅母、婶嫂、姐妹们从夜晚一直忙到天亮,帮忙炊糯米、舂白糍、捏白糍。第二天的八月十二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大摆宴席,亲朋戚友欢聚一堂,享食白糍,谈天说地,话长话短,同庆丰年,共享盛世。

 

 

○白糍的特色与制作

 

白糍,扁圆雪白的“大饼”状,是蛤嘴寨一种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制作白糍需要糯米主料和生油、红(白)糖、花生仁、鸡蛋黄等馅料。蛤嘴寨的白糍制作形式和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糯米粉和热开水搅匀煮成糍团,再分捏揉成一个个圆圆的小团,经巧手搓压拍打,做成扁圆形的饼状,其表面洁白光泽、质地细腻嫩滑,故当地俗称“白糍嫩”;另一种则是用蒸炊熟透的糯米饭舂捶成糍团后制作而成,也就是“舂白糍”。舂白糍需要使用石碓窝(又称白糍臼)和木杵(又称白糍棍)器具。白糍臼由专业的石匠在一个箩筐大小的圆柱形石头开凿一个上大下小约30公分深的凹穴窝槽,形状跟桶相似,臼的上方外沿对称地凿一双凸出的臼耳,以便搬动。白糍棍通常以坚硬的木材削制成杵头,粗大杵身细长,既便于双手抓握,又保证杵头舂捣力量。用糯米饭舂捶的白糍,质地稍微粗糙斑驳,表面的斑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故当地俗称“白糍老”。“白糍老”柔韧绵软,嚼食起来尤其有米香甜味。“白糍老”一般在需要数量多、规模大的盛事节庆活动制作。

蛤嘴寨的白糍都包裹咸馅或甜馅,将炒熟飘香的花生仁捣碎磨成粉末拌点食盐包裹在白糍里成为咸馅白糍,花生末拌点红(白)糖包裹在白糍里变为甜馅白糍。

村民说,圆圆扁扁的糍粑就像月亮,寓意家家和和睦睦、团团圆圆。白白净净的糍粑就像白花,就像白丁,寓意爱情婚姻纯洁美丽,寓意早生子嗣,添丁发财。因此,现在逢年过节、嫁娶婚庆、新居入伙、乔迁之喜、祈福许愿等喜庆盛事活动,村民总少不了要用糯米制作白糍,作为款待亲朋戚友的宴席食品和馈赠礼物。操办嫁娶婚庆时,娘家会舂作白糍连同嫁妆让新娘带回夫家,夫家再把这礼轻意重的白糍逐户分赠给左邻右里的叔伯、兄弟和宗亲,甚至全村人,以显耀完婚喜庆、亲人团聚,寓意婚姻团团圆圆、美美满满、和和睦睦、阖家幸福。添丁进口、小孩满月、祈福许愿等喜事喜庆,白糍还作为拜神敬祖念宗的必备供奉礼物。

 

 

○舂白糍——农家人排演团结和谐的协奏曲

 

舂白糍需要张罗准备好垫放装盛白糍的蕉叶、箩筐、簸箕,需要提早把蒸煮糯米的木甑(蒸笼)、舂捶糯米的石碓窝(又称白糍臼)和木杵器具洗干净,还需要多户人家众人共同配合,男女老少一齐参与,简直就是农家人排演团结和谐的协奏曲:妇人负责浸糯米、涮米潲、架甑笼和搓糍饼,老人负责烧火炊煮糯米、温热用以防止糍团烫粘手掌的生油蛋黄,青壮男子负责最为费力较劲的舂捶糯米糍团。当热烘烘的灶火将木甑笼里的糯米炊煮几个时辰后,满屋飘起了浓浓的、诱人的糯米饭香。一人揭开甑笼盖,将炊煮熟透、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倒进石碓窝臼(“白糍臼”)里,由两个青壮年男子一人拿一木杵(“白糍棍”),面对面站着弓箭步,默切配合,你上我下,你来我往,你进我退,围着“白糍臼”左旋右转,舂到起劲时,甚至口里还“嘿、嘿”地喊着号子。那节奏感非常强烈,那动作就像跳“锅庄舞”。糯米饭越舂越黏粘又柔韧,往往还黏粘住手杵,越舂越吃力,常常弄得满头大汗,气窜力疲,手掌起泡,需要轮流上阵“作战”。故能一口气舂四五臼、在斗气力比臼数中显身手的,自然受到人们的夸赞。也因此,在过去衡量一家的贫富、衡量年景的好坏、衡量人丁的兴旺,就看其舂白糍的多少。随着两人你一杵我一杵上下舂捶,“咚咚”的碓声、使劲发力的吆喝声、孩童们看热闹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宛如悦耳和谐的交响曲。糯米饭在碓声中舂到看不见米粒,变成黏黏粘粘、软滑柔韧的糯米糍团时,就算舂好了,最后两壮男同时发力用木杵挑起糍团,精准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盆筐里。

妇人们围坐在糍团盆筐旁边,双手涂上既防烫又防粘的蛋黄油,你拉我扯,你搓我揉,将热腾腾黏柔柔的糍团分捏成一小团一小团,包裹上或甜或咸的花生馅,再经巧手搓压拍打,做成一个个扁圆形的饼状,随后摆放在垫着芭蕉叶的桌上晾干,一只只诱人可爱的糯米糍粑就呈现眼前。那白白、圆圆、温温、软软、黏黏的糍粑,飘溢出一股浓浓的糍香,让在旁馋得直流口水的孩童迫不及待地一人扯一只,狼吞虎咽地吃食起来。

在舂作完一家的白糍后,青年们又扛着碓臼继续到下一邻家帮忙,直到舂完所有近亲邻居的白糍,这才算完成节日舂白糍的任务。正所谓:“舂白糍,有气氛,舂了你家到我家,家家户户晾满糍!”

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知是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发达进步,还是人们嫌人力舂白糍耗时费劲,现在的白糍少了柴火炊煮糯米和人力舂作的工序,人们将洗净的糯米拿到街市机制白糍的作坊上,直接炊煮并用机器搅拌成糊状糍团后,再拿回家搓揉制作白。

 

 

○吃白糍——糯香四溢滋味无穷

 

忆起吃白糍,心头就会涌起阵阵暖流。童年时代,山区农村经济落后,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生活单调,总是盼望着快点到八月时节,好好享食白糍、月饼、糖果和佳肴,并与过来“吃节”的表兄弟、表姐妹玩耍嬉闹。长大成人后,经济好转,生活水平提高,尽管对吃腻喉的白糍兴趣有所减弱,但每年的八月十二“白糍节”,我还是回家过节吃白糍。一边吃着甜的、咸的、香酥的、软柔的白糍,一边和亲戚朋友说说笑笑,拉拉家常,就是过节应有的内容。

白糍可以一边做一边吃。刚做出来的白糍,绵软柔韧,温温暖暖,圆圆扁扁,泛着光泽,米香四溢,最适合直接上口嚼食。可蘸上或甜或咸的花生馅吃食,味道香甜咸脆。对于已经放凉冷却的白糍会有点硬了,食用烹制方法可煎、可炒、可焖、可炖、可灸、可煮,五花八门:怕“热气”的,把它掰成小块煮“芥菜白糍汤”;追求香味的,来一碟“笋丝炒白糍”。比较普通的吃法就是煎,将圆扁的白糍摊在煎锅里加适量油煎,煎时火的把握是关键,适时必须转小火,一直煎至两面脆中间软,外酥里嫩,色泽金黄,令人垂涎欲滴,再用锅铲切成小块上碟食用,味道越嚼越香甜,再配一碗茶粥,更是滋味无穷,唇齿留香。

 

 

○送白糍——蕴含着浓浓朴素的乡情亲情

 

节日里舂作的白糍,除了主人家吃食外,大部分都是赠送款待给返回娘家探亲“过节”的出嫁女儿和亲戚友人,而对于那些因故没来“过节”吃上白糍的四邻八方亲戚,在设宴款待客人过完节后,主人家则大小出动,兵分多路,或驶车或步行,肩挑手挽着大包小袋的白糍,逐一专程上门向亲戚分送白糍,或是委托邻居人家顺路帮忙赠送。馈赠者常以白糍有无米粒、白净的程度来显示制作手艺的高低。那天,赠送白糍的队伍行走在乡间,熙熙攘攘,人来车往,满面春风,成了节日里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当亲戚人家收到这份礼轻情意重的白糍时,都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满足和欢乐。

白糍,那圆圆、黏黏的特性总是隐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无限爱意,代表着对外出打工儿女们的思念,也代表着远方游子思念家乡和迫切回家团聚、团圆、和睦相处的拳拳之心——过中秋了,我们大家一起回家吃白糍吧!

是呀,黏黏粘粘的糍粑就像把亲朋戚友间的亲情友谊粘连在一起,把乡村的发展、文明、和谐粘连在一起。舂白糍,不仅仅是为了吃食,更重要的是联结着乡亲邻里和亲戚友人间和谐共融、喜庆欢乐的亲情友谊,体现着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同享劳动果实的朴素乡情。人们在舂白糍、吃白糍、送白糍中那笑呵呵、暖融融、情真真、意绵绵的欢乐场面令人难以忘怀。

我想,这就是乡情,这就是和谐,它有着无可替代的魅力。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李文幸,男,汉族


北京治疗比较好癫痫医院
哪里治疗癫痫病专业
癫痫治疗的方法哪些好